掌上路图
  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让古籍“活”起来 永续文化命脉

来源:辽宁日报 2016-03-17  2016-3-25 16:39:28

  说到古籍,一般人的印象是破旧的、泛黄的,有的还会生虫,但就是这些珍贵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之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古籍是不可再生的。近年来,尽管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古籍保护与修复的现状仍然堪忧。如何让藏之深山、束之高阁的古籍“活”起来,延续文化命脉?

  近日,国务院对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99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4家情况进行公示。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大连市图书馆、旅顺博物馆、辽宁大学图书馆和辽宁档案馆等单位的59部古籍精品出现在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公示中,占入选总数的6.56%,在全国入选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与西藏图书馆并列排在第五位。此次辽宁省图书馆入选名录以明版书为代表,而辽宁省档案馆入选的以满文藏品为代表。辽宁省古籍文献收藏概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辽宁省现存古籍文献数量大约在150万册左右,大多数收藏在大中型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及文博等单位,古籍藏书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奠定了辽宁省图书馆在全国的位置

  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现存古籍文献数量大约在150万册左右,大多数收藏在大中型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及文博等单位。除公有收藏单位外,一些寺院、道观还收藏有宗教古籍文献,只有极少部分古籍文献收藏在私人手中。其中,辽宁省图书馆收藏61万多册古籍文献,善本古籍12万多册,普通古籍33万册,待整理古籍近15万册。大连市图书馆收藏古籍35万册,其中善本书2万多册。而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辽宁大学图书馆、辽宁档案馆等也藏有一定数量古籍。

  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刘冰告诉记者,古籍藏书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奠定了辽宁省图书馆在全国的位置。他说,辽宁省图书馆藏有很多宋元版古籍精品,这批宋元刻本书大多是海内孤本。如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此书是现存《抱朴子内篇》的唯一宋刻本。又如宋刻本《韵补》,是最早的系统研究古代音韵学的版本。宋代邓椿所撰《画继》、刘道醇撰《五代名画补遗》是世上现存屈指可数的南宋临安陈起父子所刻书。还有宋刻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扬子法言》《记纂渊海》等;元刻本《宋季三朝政要》《春秋诸国统记》等,在古籍版本上均享有盛誉。

  另外,辽宁省图馆藏闵版书已达119种、261部,为收藏闵版书最全最多的单位。辽宁省图殿版书收藏也有突出特色,共藏殿版书600多种、1000多部。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多部类,文字多用汉文,兼有满文蒙文。由于这些殿版书大部分是没有裁切的毛装书,这为我们保留了清代武英殿装订书籍过程中的信息,更形成一种殿版书独特的装帧形式。

  辽宁省明清小说数量多、品种全。大连市图书馆是国内外收藏明清小说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以大谷光瑞藏书为基础,共收藏明清时代所刻中国通俗小说150种。有明刻本、明抄本、清初刻本、清抄本、满文本、满汉合璧本、日本刻本、朝鲜刻本等多种版本类别。这些书刻书年代早、刻工精良。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内外孤本、稀见本。而辽宁省稿本、抄本藏品也很精良,文献价值高,如辽宁省图书馆藏的稿本《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小说集,此书有着特殊的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沈阳市图书馆藏的清末吴廷燮写本《明实录》,是国内比较完整的一部明朝史料长编。

  中华古籍文献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多少年来,几辈学人、图书馆的学者、工作人员,都非常重视古籍的保护。而辽宁省图书馆不仅对古籍进行保护,还在保护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

  中国历史文化历经几千年,之所以能够流传,一是通过人的传承,二是通过文字。无论是写在甲骨上、简帛上,还是写在纸张上,都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

  辽宁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说,为了更好地了解古籍,提高百姓的古籍保护意识,让大众像喜欢书画、古董那样喜欢古籍,辽宁省图书馆多次举办古籍展,让百姓在观展中直观地了解古籍。比如,2013年举办“辽宁省珍贵古籍特展”,共展出148种珍贵古籍,是从辽宁省内3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保存的150余万册古籍中精心遴选出的,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古籍书写、印刷及装帧的形式、特点、风格,以实物形式再现了我国古代书籍的发展历史。2014年辽宁省图书馆承办的清宫遗珍——“天禄琳琅”、《石渠宝笈》典籍书画展,共展出“天禄琳琅”典籍45部,《石渠宝笈》手卷12件,是辽宁省首次举办清宫内府书画联展。展览中安排了雕版活字印刷工艺的真人演示及观众互动环节,以及实际操作展现古籍修复的完整过程,对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有很好的效果。

  古籍真正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与利用。王筱雯说,辽宁省图在保护古籍过程中还进行研究工作。比如宋淳熙八年刻本《扬子法言》,虽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了这部书,但大家对它的形制、内容、原委都不是很了解。在国家图书馆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善本叫《荀子》,过去人们一直觉得八行十六字的本子是宋代国子监的刻本版式,但有没有其他国子监系统翻刻本存世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据国子监系统本翻刻诸子本也不太清楚。后来,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扬子法言》,其刻工与《荀子》的刻工是一个人,而且是八行十六字,行款也是一样,这充分说明南宋唐仲友在台州刻的古籍不止《荀子》,应该还有。

  文明因智慧而流传,历史因文字而永续,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典籍,每个人都有平等借阅和了解的权利。但纸质线装很脆弱,借阅稍有不慎必将会对古籍造成损坏,那么,怎样才能不切割公民阅读的平等权利

  完整地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由于古籍具有文物属性,既要保护好古籍本身,又要兼顾到社会的利用,大多数古籍收藏单位都通过多种途径展示馆藏古籍,在古籍保护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对古籍的关注度。如: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数字化古籍,影印出版古籍,使珍稀古籍化身千百,这些再生性保护工作都很好地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整理保护古籍,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边缘的事情,不仅与一般社会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在文化生活领域,也只是一小部分专家学者的事情。王筱雯向记者介绍了辽宁省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使用古籍情况,她说,辽宁省图书馆利用有限的经费,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馆藏珍稀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完成了近400部孤本、稀见古籍的数字化;同时各馆编制古籍目录揭示馆藏,建立古籍数据库,方便检索利用。辽宁省各个古籍收藏单位都通过闭架方式,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古籍原件馆内阅览。

  利用古籍是个难题。如何“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这是古籍界的一个课题。古籍展览,是向大众推广古籍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很多书籍从价值意义上并不比书画差,而且对于文化积淀、知识含量以及发挥精神家园的作用并不比书画和古董差。

  近些年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逐步将辽宁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放到辽宁省图书馆网上,方便市民检索浏览。同时将这些入选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整理出版,便于读者了解辽宁省收藏的珍贵古籍面貌。

  我国古籍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古籍底数不清,还有很多古籍破损严重,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匮缺,有的珍贵古籍面临失传的危险

  中华古籍,是延续文明根脉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用“价值连城”四个字根本不足以度量我国古籍的珍贵价值。但这些古籍中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多万册。一个较为熟练的专业古籍修复师最多一年修100册,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由此可以计算,要完成全部修复工作仍需数百年,且前提是古籍不再继续遭到破坏。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古籍保护工作中存在资源分散、保护水平参差不齐、保护能力有限、技术力量不足、人才紧缺、资金不足等方面问题。一方面有诸多亟待修复的古籍,一方面具有专业技术的修复师却少得可怜。目前全国有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除国家图书馆有20个人从事古籍修复外,其余中心大多只有8个人专门做修复工作。大概全国各省市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岗正式员工加起来也不足200人。辽宁省也存在古籍修复人才匮乏问题,急需培养古籍修复新生力量。另外,还存在古籍文献专项保护经费短缺、古籍库房面积不足、库房保护条件未达要求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古籍保护与修复的现状仍然堪忧。

  据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古籍保护是艺术学院或历史学院中的专业学科。以英国为例,伦敦就有两所学院专门为大英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最高学位是博士研究生。可我国尚无一所学校能培养此专业学生。

  好在当代中国一直有一批既富有学养又勇于担当传承文化使命的学者,多年来持续努力从事着这一工作,让古籍“活”起来,延续文化命脉。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 路桥图书馆

i.lqli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