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中文日记露面
这些日记中,既有现存中文稿本日记最早的元代郭畀《元郭髯手写日记》,也有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的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既有名宦鸿儒的潘祖荫《潘文勤公日记》和沈增植《恪守庐日录》,也有作家平民的包天笑《钏影楼日记》和平民探险家《余纯顺日记》。这些历经岁月磨洗的日记文本,展现了中国人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活动。
《元郭髯手写日记》是现存最早的日记手稿。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云山。美须髯,人称郭髯,与书画家赵孟頫、倪瓒等皆有来往。这部日记起于元至大元年(1308)八月二十七日,止于至大二年六月二十日,中间缺至大元年十月二十四至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共二万余字,逐日详记天气的阴晴寒暑、人事的往来酬答。清初时为扬州程氏所藏,乾隆年间,宋葆淳用米芾行书《赤壁赋》在汪灏处换得,珍贵程度可见一斑。此书文字虽然有缺佚,却是现存可知最早的日记手稿。
王国维之父日记显家教
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之父王乃誉的日记稿本中,多处记载着王国维的早年事迹,可以看出王乃誉的严格家教,如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记“见静作望课,卷不甚惬,而诗尤草率”;二十四年二月十七说王国维有“貌寝无威仪”、“寡言笑”、“书字不佳”、“衣帽落拓”、“字句太不讲究”等弊病,“急宜决去,否则终恐不合时宜”,可见王乃誉于其子期望之殷、要求之严,而“不合时宜”可谓王国维一生悲剧命运的根源,不得不令人顿生“知子莫若父”之感。
一部《康嗣群日记》,则记录了康嗣群当年在第一时间读到《西行漫记》的阅读体会。和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康嗣群对当时的共产党充满好奇却并不了解,出自外国记者之手的这本实地考察,可谓是一把打开神奇之门的钥匙,“毛泽东在Snow之笔下,至为称赞,其成功实自有原因在。”这些忠实的记载,正代表了国统区中很多知识分子对共产党从不理解到心存同情再到隐约怀有某种期许的心路历程。
细节记录让历史更丰满
日记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虽然有些书写并没有什么大事要事,但那些琐事细节,却让某些枯燥干瘪的历史场景瞬时丰满起来。文人傅彦长的日记就是一例。如1927年5月29日那天日记中,他记录了中国最早参与交响乐演奏的情形。故百年之后在上海交响乐队大事记上也曾留有痕迹,而傅彦长此处所记,则是关于此事的最原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