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图书馆建设也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广东亦不例外。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共130个,有19个图书馆没有新购一册图书,有54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低于1000册,粤东地区的南澳县图书馆20年没有买过一本新书。
近日,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广东图书馆学会、佛山市图书馆学会承办的“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班(佛山站)”上,广东地区先行先试,通过流动图书馆、总分馆制、联合图书馆等形式,努力实现区域图书馆均衡发展的做法,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流动图书馆带动基层图书馆建设
区域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的回答是:结合“流动服务”与“物流配送”的理念,在城市内部建立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络。2003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流动图书馆项目,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图书馆为硬件依托,形成龙头带动和中心辐射的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络,以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相对均衡发展。
自2004年起,广东省财政厅向广东流动图书馆累计投入经费5466万元,建设了近80个市县级流动图书馆,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各市县图书馆购书经费紧缺、藏书量少、图书陈旧的难题。
在流动图书馆项目的带动下,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如,广东省韶关市图书馆购书费增加为200万元;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12年的购书费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10万元,2014年购书费拟列入预算为30万元;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更是因为新馆建成,一次投入购书费700万元。
总分馆制推动城乡一体化服务
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人口集聚催生了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呼唤区域内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提升。广东省东莞图书馆副馆长冯玲说,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地区,东莞在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实现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
广东省东莞图书馆通过总馆、分馆、服务站、图书流动车、图书馆ATM等三级网络、五种形态的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1个分馆、102个服务站,实现全市32个镇(街)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并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
在东莞,总馆、镇街分馆、村(社区)分馆、企业分馆、学校分馆和图书流动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共同构成日趋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依托图书流动车、东莞数字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新型公共阅览室等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分、快捷、方便的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联盟整合全市资源
据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馆长屈义华介绍,佛山采取的是联合图书馆的模式,以整合全市图书馆资源,搭建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和服务体系,保障市民享受到更加充分和平等的文化权利。
联合图书馆模式在纵向上构建市、区、街道(镇)和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横向则联合其他类型图书馆,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目的,形成了以佛山市图书馆为龙头(一级中心)、各区图书馆为骨干(二级中心)、街道图书馆为节点、社区馆和加盟馆作为网点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如今已有48家成员馆,已实现一站式检索平台、通借通还、协调采购、联合编目、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多个目标。
2011年10月,28家成员馆推出“二代身份证”免押金书刊借阅服务,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借阅“二证合一”(以身份证替代借阅证)、办证“二金全免”(免工本费、免借书押金)且不限户籍的市级公共图书馆联盟。
构建区域图书馆系统
深圳从2003年就提出了“图书馆之城”的概念,经过10年的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据广东省深圳南山图书馆原馆长程亚男介绍,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始于2003年,其最大特点是从关注单个图书馆的发展扩大到整个区域(城市)范围内的所有图书馆,即一个区域(城市)的整个图书馆系统。
截至2013年6月,深圳已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共213家公共图书馆及200台自助图书馆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一证通行、通借通还。“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为全体市民提供了优质、便利、无差别和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此举亦标志着深圳以“全城一个图书馆”为愿景的“图书馆之城”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