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这场由蒋良青带来的讲座,是区图书馆举办的第234期讲座。区图书馆副馆长王萍也静静听着,她不记得自己这是第几次星期天加班。“再过两个星期,我们的讲座地址就要改到新馆去了。”搬家原本是件喜悦的事,但看着满墙的专家照片,多少有些舍不得这“寄人篱下”的年岁。
“图书馆”3个字并没有因为新馆即将和大家见面,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或许正因为,在过去几年里,图书馆以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一个又一个的讲座、一出接着一出的诗歌朗诵、幼儿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迎接新馆的到来,图书馆已经修炼了好几年内功。
如果要给这“内功”取个名字,简单点就是:现代图书馆。往复杂里说,图书馆不只是借书看书还书的地方,还是个可以让一家人呆上一整天的地方,是让不来图书馆的人走进图书馆的地方,也是培养不看书的人捧上一本书的地方。
知识,是芬芳的
2012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家住路北街道的阮海霞走进区图书馆曙光分馆,不仅借到了心仪的书,还收获了一份意外之喜——工作人员赠予她一朵玫瑰。
借书还能收玫瑰?这不是天方夜谭,是区图书馆的真实之举。“大家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自有‘黄金屋’,为什么不能有玫瑰,甚至有巧克力?既然都说知识是芬芳的,那就直接表达出来。”这一创意的发明人包国武如是说。
吸引读者的花招,区图书馆可谓层出不穷。到街头搞活动,图书馆请来了黄岩魔术协会会长卢晨,先用魔术来吸引市民,再让市民对书籍产生兴趣;去蓝天学校为乡里乡亲送过年春联,还顺便搞一场跟读书有关的展览,实际感受读书对命运的影响;既然培养读书兴趣要从娃娃抓起,那就直接每年搞一届“幼儿讲故事比赛”,让娃娃从掌声里得到鼓励;有人觉得看书没耐心,那我就开讲座、邀请蔡啸来讲老话;甚至干脆引进数字图书馆,不愿意看书的还可以听书……
图书馆的活动可谓一拨接着一拨,但怎么看都有点“不务正业”,貌似跟读书都没关系。“传统图书馆留给大家的既定印象就是借书看书还书,但图书馆的真正作用却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我们做这些努力不只是为了吸引大家关注图书馆,更是让图书馆的功能回归本源。”包国武说,图书馆应该发挥出“城市的客厅”、“市民的第二居室”、“没有围墙的大学”、“人民的终身学校”等功能,这才是它的实际角色。
图书馆是鲜花,知识是花蜜,得有各种办法让蜜的芬芳散发出去,如此才能吸引到一批又一批闻香而来的“蜜蜂”们。
“软实力”着了“硬载体”的地
回望区图书馆这些年走过的路,颇有点冷暖自知的味道。“我们原先的办公场地很小,是租来的房子,有点电视里演的那种‘蜗居’的味道。”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江涛这样告诉记者。其实无需他讲,之前记者去图书馆采访,谁要是从记者身边穿过去翻找点资料,还得跟记者“抱歉”一句,为他挪条路出来才能通过。
办公场地是租的,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更是借的。举办讲座、翰墨雅集、各种文学沙龙的场所是借的;举办展览的场地也是借的,后来因为人家要用,只能把展览办到学校里去。市民要看书,却没有地方可以借,怎么办?只能和曙光医院、博爱医院合作,先把区图书馆分馆开办起来。人手远远不够,就把馆里的会计等工作人员全部派到活动现场去帮忙,还得发动社会资源,招募一些志愿者来帮忙。“无馆舍图书馆服务类型”,区图书馆硬是凭空搭建各种活动载体,把活动有声有色地做起来。
但这些离这群图书馆人的梦想仍有点距离,没有自己的馆舍,就办不了社会化的图书馆。“只有具备了图书馆这个载体,才能整合社会上的人财物,通过这个载体辐射出去,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这些年,图书馆人一直期盼着在自家的地上耕耘、播种、收获。
“如今,图书馆修炼多年的‘软实力’终于要着地了,当馆舍开起来,就要启动‘硬载体’这部机器,让市民能够常常进出图书馆,时时徜徉知识的天堂。”区文广新局局长潘方地聊起这件近在咫尺的事,既有些为开馆的事忙碌的疲惫,更有喜上眉梢的开心。路桥图书馆自2006年单独建制至今,终于要住进自己的家了,那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包括明媚的未来。